在之前的學習有時候也需要一股衝動這篇文章有提到,我跟Vista老師認識也有7年多,這次可能是生活上真的想改變,剛一拿到「不會寫程式也能創立個人品牌和變現:快速打造你的數位助理,建立結帳系統,多管道同步推廣品牌」這本書,我基本沒有拖延的花了大約三天看完並開始了我的行動。
自身的一些毛病
其實我一直都是挺「付出型」人格的,但這樣的個性我覺得是因為想要逃避自我的責任,透過對別人好,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規避掉自己失敗的可能。
這樣的個性,導致我之前很容易失落感很重,因為那些對別人的好,只是我自己覺得好,對方可能覺得是一種壓力。
我也是在一次次的失落中,開始正視自己這個缺點,開始勇敢的去面對自己會失敗這件事情。
本書的重點①、共同技能的取得越來越輕鬆
不會寫程式也能創立個人品牌和變現-內文
「技術的進步並不是讓少數人變強,而是讓更多人擁有力量」,在書中前幾頁,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
在沒正視上面的缺點之前,我都在想當那少數人,覺得自己變強了,就可以幫更多人解決問題,但因為上面說的個性問題,都沒有踏出這一步,而現在科技的進步,AI的普及,軟體的學習成本降低,是技術的進步讓我反而更能知道比起幫助他人,更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能力。
本書的重點②、知道工具取得的重要性
這本書裡介紹了很多No Code & low code的工具,但我覺得工具的使用並不是都要學會,而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我覺得No Code(不需要會寫程式的工具)最代表的就是AI了,我想應該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現在用的各種網站、軟體、APP,都是透過程式寫出來的,工程師依功能寫出程式,然後為了讓使用者可以輕鬆上手,會加上圖形化介面,使得我們的每次操作都能獲得想像中的結果,而AI的出現,就像是每個人都獲得了一個私人工程師。
過去我們搜尋是需要透過自己的篩選才能獲取到自己的資訊,但AI的出現,不管是軟體操作問題抑或是文章SEO的寫作技巧或是協助產生網頁代碼跟小程式,都可以透過文字的表達,幾秒的等待,直接取代之前可能要花好幾分鐘閱讀、理解,試錯的過程。
AI的出現像是讓所有人擁有了一個私人助理,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怎麼透過這個助理,還是要看我們如何精進自身,掌握提問的藝術,並將AI的回應轉化為實際行動。就像電腦裡都有的小畫家,可能有人只是拿來加註重點,但也有人可以拿來創作像素風作品,這不僅是技術的提升,也是個人創造力的展現。
本書的重點③、產生價值,然後變現
我想很多人有興趣的就是變現的部分,其實在串接金流的部分我之前自己就有接觸了,當時想著在Twitch實況可以收到贊助(Donate),自己就有摸索了一番,所以我目前沒有想改用書中建議的金流,應該還是會繼續用綠界支付。
現在因行動支付的普遍性提高後,我想變現的難度是降低了不少,真正的難題應該是如何找出自己的價值。
以前還有專業技能上的差異,或許還可以打造差異化,但現在很多事情都可以透過AI來完成,也有很多人透過簡單的教學來獲取流量變現,變現感覺就是站在湍急的河流徒手在抓魚,要把握住一次次稍縱即逝的機會才有可能成功捕獲到自己的變現之道。
《不會寫程式也能創立個人品牌和變現》-把握住一次次稍縱即逝的機會(AI產生示意圖)
閱讀後的行動:使用No Code工具讓自己創作起來!
我其實是很討厭被約束的人,所以之前雖然看過很多老師都說要設定目標,我的內心是排斥的。
但這次看完「不會寫程式也能創立個人品牌和變現:快速打造你的數位助理,建立結帳系統,多管道同步推廣品牌」後,我已經有認真的規畫好每個平台的社群形象與貼文排程規劃,畢竟已經確定「產生價值,才能變現」這個道理,在經營自己的路上渾渾噩噩走了也快5年的路上,終於要好好把之前累積的積累底蘊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與產值,讓過去的經驗成為我未來發展的基石,並在這個數位時代,打造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如果你也在個人品牌上迷茫中,歡迎留言跟我討論,讓我成為你孤軍奮戰路上的一名戰友喔~ 🙂
互動專區
台灣地區(綠界支付)
海外地區(Paypal)
內地的朋友可以透過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來支持我 😃
另外還可以透過buy me a coffee 贊助喔! 😉
昨天,2024.03.27開始,我開始了晨讀。 雖然一開始沒辦法看到1-2小時,但5-10分鐘還是可以的,習慣就是要慢慢養成的麻~😉
今天,我看到了書內提到三種不同的思考方式感覺很特別,分別是《批判性思考》、《關懷性思考》、《創作性思考》、這個問題我有請 Gemini 幫我整理了一下,大概是這樣的:
批判性思考 – 是一種對信息和想法進行分析和評估的思考方式,主要是針對
- 識別和分析問題
- 評估證據和論據
- 提出解決方案
- 形成自己的觀點
主要是信息進行客觀的評估,並識別其中的偏見和謬誤
關懷性思考 – 是一種以他人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主要是針對
- 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同情他人的處境
- 採取行動幫助他人
主要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並感受到他人的情緒
創作性思考 – 是一種產生新想法和解決方案的思考方式,主要是針對
主要是強調跳出框架,並提出新穎的想法
這讓我思考到了,真的很多事情不是只有對跟錯,批判性思考原來也不是將事情定對錯,主要是要理性的分析問題,說到分析問題我可是身有體悟,因為我之前身邊還蠻多情緒導向的人,他們遇到問題是先發洩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解決問題。
而我是比較奇怪,我會想先處理完問題,等到知道怎麼處理後,慢慢宣洩自己的壓力跟不滿。 這樣雖然我蠻常做完事情後也沒啥脾氣了,但壞就壞在,我在處理事情時會不自覺散發不要來打擾我的氣場,這也造成很多人會跟我有距離,因為當我在認真時被打擾時,就會像是觸碰到地雷,一碰就炸。
而說到關懷性思考,其實我對關懷這次還蠻有壓力的,因為有時候為人著想,也是給那個人壓力,有時候太了解一個人,反而似乎是一個可怕的存在,所以這幾個月我就有開始關注自身,不要太關心身邊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會需要呼吸的空間。
最後是創作性思考,我覺得我寫文是還蠻有創作性思考的,但創作性思考的難處就是要學會如何表達,因為有時候想分享的是比較虛擬、主觀的,要怎麼分享不冒犯到別人我覺得其實挺難的。而且創作性思考還有一點是很難克服的,就是要行動起來,不然他就真的只是一閃而過的想法。 雖然思考是很累的一件事,但是人也只能透過思考行動後去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今天早上真的很神奇,我突然就對這三種思考有興趣,或許這就是閱讀的魔力吧?會打開自己沒想過的門。
如果之後如果想看簡單版的,可以到我的社群追蹤我一下喔~影片可以到Youtube,圖片可以到IG或推特。
互動專區
台灣地區(綠界支付)
海外地區(Paypal)
內地的朋友可以透過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來支持我 😃
另外還可以透過buy me a coffee 贊助喔! 😉

書名: 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
副標:精準掌握二成黃金資訊的39個法則
標語:你收集到的資料,80%是雜訊
作者:鈴木進介
購買連結:博客來
原本看完的目標:可以快速以資訊圖表的方式整理好資料。
但發現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訊息的重要性,大多是解釋如何從大多數的資料最後整合成資訊。
書中主要提到,有時候資料越找越多可能就會越迷惘,這個問題可能就出現在忘記了一開始找尋資料的初衷,所以當尋找解答 / 遇到難關時,要不時的重新建構自己目標上的角度,更全面調整達到目標的方式。
當資料找差不多後,要記得篩選掉太過於主觀的資料,那些資料可能包含了:
- 認知誤差 – 只看到接觸的那面
- 權威誤差 – 只聽信權威人士
- 草率歸納 – 以一知百、刻板印象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資料並非都要100%的輸出,輸出20%就很好了。
去除掉雜訊之後,要開始思考這些資料整理後所可以提供的價值,然後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進行傳達:
- SDS法:訴求>理由>結論(對方未充分理解前提和背景時,用很短的時間傳達概要)
- PREP法:結論>理由>實例>結論(對方已理解背景,簡潔且具體的傳達)
而產生的訊息要去繁化簡,檢查是否有重複或無意義的情感,就能進行輸出了。
這本書中最後也有提到如何在上台演講時可以觀眾提高注意力,但跟我上面的內容沒太相關就先不提了。
但其中突然有一章是在講要定期整理自己手中的資訊與刪除雜訊,而我也照書中的整理了我的Chrome瀏覽器書籤列,發現清除雜訊的感覺很好。在整理資訊的部分,我除了沿用之前的Google Keep快速紀錄事情外,也開始用Notion,明明之前覺得自己不會碰Notion的說,但他的排版真的比Google Keep好很多,而且分類是收合的,深得我心。
之後我應該還是走這本書的整理模式,先手寫 > Notion整理 > 更新在網站。
其實我的筆記中還有一些我覺得不錯的資訊,未來可能會使用圖文的方式分享出來。
但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值得買來看看的話,可以點擊這裡購買(博客來),將會給我一些些幫助喔~
互動專區
台灣地區(綠界支付)
海外地區(Paypal)
內地的朋友可以透過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來支持我 😃
另外還可以透過buy me a coffee 贊助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