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說書會心得:為什麼「科學家思考」與「付出型人格」是成功關鍵?

這次很幸運能用累積的點數,免費參加【聚說】的說書會。儘管當天因為生理期狀態不太好,原本沒打算寫心得,但說書會後喝到的「喬治的咖啡黑糖牛奶真的很好喝,讓我覺得很幸福。隔天我在寫日記時,突然發現說書會的內容與我正在讀的《馬斯克傳》不謀而合。這讓我感到很興奮,所以決定將這兩者結合,分享我的心得。

【聚說】

說書會重點一:「科學家思考」:保持謙遜與好奇心

我覺得自己有點偏向「科學家思考」。說書人提到,這是一種重新思考的循環,源於謙遜的態度、對事物保持懷疑,進而產生好奇心,最終找到新的解決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很少有「傲慢效應」的產生,因為我常常有「冒牌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肯定」,也就是「妄自菲薄」。不過,擁有冒牌者效應其實也不算太差,因為它會驅使我不斷進步,雖然偶爾會害怕發表錯誤言論。

說書會重點二:「釋放犯錯的喜悅」:從錯誤中學習與成長

這是說書人分享的內容中,我感觸最深的部分。書中提到,你犯錯的那一刻,已經是過去的你,而你現在正在塑造未來的你。因此,我應該感謝自己發現錯誤,因為這能讓我走向更正確的道路。這點與我學笛子時的經驗不謀而合,當我吹高音吹不上去時,老師告訴我,要先找到問題的根源,透過修正錯誤,才能解決問題。

這真的不容易,但如果我將「犯錯」視為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問題即將被解決,或許就能改變心態。

除了時間上的關係,對待錯誤的看法也可以與自我認同分開。有些錯誤只是別人對我的看法,事情本來就一體兩面。如果這件事對我來說沒錯,也沒有傷害到別人,那它就只是他人的意見,我可以選擇尊重或忽略,因為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我的心得延伸:從《馬斯克傳》理解「付出型人格」

在說書會的最後,說到「付出型人格」最容易成功,當下我有點疑問,因為我深知付出型人格常常被當作理所當然。然而,隔天我在寫日記時,回想起《馬斯克傳》的內容,我突然領悟到,這裡所謂的「付出」,並非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是為了共同目標的付出,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舉個例子,在《馬斯克傳》中,他要求工程師到施工現場,解釋太陽能瓦片為何安裝時間是普通瓦片的八倍,因為工程師只在電腦中設計過,卻沒有實際安裝經驗。此外,他也將設計部門與生產部門合併,確保設計能立即考慮到生產成本,避免後續浪費時間修改。

這讓我明白,如果努力的方向是錯的,不管怎麼付出,都不會有想要的結果。就像我過去只會盲目練習笛子吹氣的嘴型,但現在知道是口腔沒有打開,只要針對這個問題修正,就能吹出高音。如同我一直對著一個破洞的桶子裝水,永遠也裝不滿。所以,一個成功的付出型人格,必須清楚自己的目標,並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

結語:破框而出,尋找人生的可能性

打完這些,我突然想到前幾天抽到的「小森拾光卡」內容——「破框而出尋找可能性」。

小森拾光卡-破框而起尋找可能性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性,沒有人能完全把自己放在同一個框架。
框架是重要的。我需要框架來聚焦,需要框架來養活自己和家人,需要框架來明白自己處在哪裡,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但框架只是一個幫助我的工具,框架不是我。適度地拿掉框架也很重要,才會遇見更大的生命可能性

這段話完美地總結了這次讀書會的收穫。透過重新思考勇於犯錯與為共同目標付出,我才能打破框架,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你也有過『破框而出』的經驗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互動專區


相遇即是有緣,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

如果您覺得內容有所幫助或喜歡我的創作風格,歡迎透過小額贊助,支持我持續創作出更多精彩內容。您的支持不只是金錢,更是對我創作最大的肯定!


台灣地區(綠界支付)


海外地區(Paypal)


其他贊助金額

如果以上的選項無法滿足您對我支持熱情,也可以選擇【綠界支付】或是【PayPal.Me】自行輸入想支持的金額,這將是給我最大的驚喜!

內地的朋友可以透過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來支持我 😃

微信支付

另外還可以透過buy me a coffee 贊助喔!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